随着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,功能性食品逐渐成为人们日常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在众多剂型中,胶囊因其服用方便、剂量准确、掩盖不良气味等优点备受青睐。那么,大健康领域的功能性食品是否能够制成胶囊呢?
一、什么是功能性食品
功能性食品,在我国通常被定义为“保健食品”,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以补充维生素、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。它适用于特定人群,具有调节机体功能的作用,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。与普通食品不同,保健食品需经过国家主管部门注册或备案,获得批准文号(如“国食健注”或“食健备”字号)后方可生产和销售。其形态多样,包括胶囊、片剂、口服液、粉剂等,其中胶囊剂因其良好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,成为最常见的形式之一。
二、可以加工成胶囊的品类
并非所有的大健康食品都适合胶囊剂型,但绝大多数已获批的保健食品功能品类均可加工成胶囊。常见品类包括:
增强免疫类:如灵芝孢子粉、蜂胶、螺旋藻等;
缓解疲劳类:如人参、玛咖提取物;
调节血脂类:如鱼油、大豆磷脂、红曲;
改善睡眠类:如酸枣仁提取物、褪黑素;
抗氧化类:如葡萄籽提取物、番茄红素;
补充营养素类:如维生素、钙、铁、锌等矿物质;
肠道健康类:如益生菌、膳食纤维等。
胶囊壳可选用明胶(动物源)或羟丙甲纤维素(植物源,适合素食人群)等材料,具有良好的密封性与保护性,能有效阻隔光、氧、湿气,保障内容物活性与稳定性。
三、客户与品牌需要什么资质
在我国,保健食品胶囊的生产与上市销售需严格遵守法规要求,主要涉及两方面资质:
客户(品牌方/委托方)需持有保健食品批准文号。即产品必须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(SAMR)的注册或备案,取得“蓝帽子”标识及相关批文。这是产品合法上市的前提,无批号不得以保健食品名义进行生产或宣传。
代工厂(受托生产企业)需具备相应资质:
须持有《食品生产许可证》,且许可项目中需明确载明“保健食品”类别及相应剂型(如胶囊剂);
必须通过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(GMP)认证,确保生产环境、设备、工艺流程、质量管理体系符合国家标准;
如需接受委托生产,工厂还需具备“保健食品委托生产”资质,并与客户签订委托生产协议,依法向监管部门备案。
只有双方资质齐全,才能确保生产的保健食品胶囊合规、安全、可控。
大健康功能性食品代加工(即保健食品)不仅可以制成胶囊,而且胶囊还兼具实用性与市场接受度。对于品牌方而言,选择合规的代工伙伴、确保资质齐全,是产品成功推向市场的关键基础。